自從我發現我同事會看我推特的時候,就開始害羞起來
最近我在研究幣股一體化平台的發展邏輯,比如 Robinhood 這類從股票擴展到加密的公司。
我的一些 Takeaway:
> 幣圈可能更多是未來公司的 引流手段與增長策略。代幣化可以吸引全球用戶,尤其在美國以外形成突破口。
> 交易平台的 可交易資產正在趨同。不論是 Coinbase 加股票,還是 Robinhood 加加密,最終大家都在走向“一個超級應用”,能交易任何資產。
下面是總結了Robinhood founder的一期訪談,感興趣的可以看看:
Q1: 為什麼 Robinhood 要做自己的鏈,而且是 L2 而不是 L1?
A1: Vlad 說這是“房東 vs 租客”的選擇。自己建鏈可以完全掌控端到端的體驗(從智能合約到 sequencer 機制),雖然初期犧牲一些互操作性,但長期開發者會做跨鏈橋,差別不大。L2 還能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(如 Arbitrum),不需要重造輪子,適合他們的短中期目標。
Q2: Robinhood Chain 的長期願景是什麼?
A2: 他們不想卷“Degen 鏈”,而是要成為 現實資產(RWA)最好的鏈。Robinhood 優勢在於傳統金融和加密的結合,能把股票、衍生品、甚至私募股權都上鏈,讓全球用戶,尤其美國以外的用戶,更容易接觸這些資產。
Q3: 為什麼要把 OpenAI、SpaceX 這樣的私募公司股權代幣化?OpenAI 表示沒同意,怎麼看?
A3: Vlad 承認這是新鮮事,很多頭部公司有別的融資渠道,不願意折騰。但 Robinhood 認為如果零售投資者永遠買不到這些改變世界的公司,社會會出現割裂。人們可能會抵觸 AI 等新技術,但如果能持有這些股權,就會變成“站在進步一邊”。
Q4: 私募股權信息披露不充分,零售投資者風險更大,怎麼解決?
A4: 他認為現在私募輪次裡,小機構和 SPV 也沒做太多盡調,基本是“跟投大基金”。零售投資者很多人知道風險,也願意承擔。美國的合格投資人標準過時了(互聯網前時代),應該轉向“披露+自我認證”模式。
Q5: 為什麼 Robinhood 的代幣化股票主要先在海外?
A5: 因為美國監管太嚴格,不允許零售廣泛買代幣化股權。但在海外,需求很大,就像穩定幣在海外比美國流行。Robinhood 會先在監管允許的市場推出,等美國規則成熟再進入。
Q6: 私募公司可能反對 Robinhood 這樣“繞過公司”的代幣化,會不會有對抗?
A6: Vlad 認為機制必須在“不依賴公司同意”的情況下也能運作(比如通過 SPV 持倉再代幣化),否則就不可行。當然,理想情況是更多公司理解零售的價值,主動選擇開放。
Q7: Robinhood 未來定位是 Coinbase 的對手嗎?
A7: Vlad 說 Robinhood 一直的願景是金融超級應用,能托管和交易一切資產。Crypto 已經占營收的 20-30%,但未來“加密 vs 傳統”的區分會越來越模糊,代幣化資產就是交叉點。他們要做全棧(鏈、錢包、托管),這樣能降低價格,提升體驗。
Q8: 對未來 10 年 Robinhood 的三階段發展怎麼看?
A8:
短期:成為跨資產最好的交易平台。
中期:成為用戶的金融超級應用(財富與支付都在 Robinhood)。
長期:B2B 和機構市場(可能比零售還大),以及全球擴展。
Q9: 對加密行業的不足和改進方向有什麼看法?
A9: 他認為傳統金融和加密的連接太弱。Robinhood 正在做的就是把兩邊打通,比如穩定幣和代幣化資產。行業還缺乏足夠的應用,讓加密和現實世界結合更深.
3,990
20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