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從 Datanets 到 Payable AI:OpenLedger 如何構建可獎勵的數據協作系統?】
在大多數 Web3 AI 項目還停留在“模型即服務”的平臺搭建階段時,OpenLedger 已經在構建一種全新的鏈上協作結構:用戶不僅可以調用模型,還可以上傳數據、訓練模型、貢獻內容,每一次參與行為都能被記錄、歸因、激勵。這套機制的核心支柱,正是 Datanets 與 Payable AI。
一、Datanets:讓數據上傳也能成為“可主張的資產”
傳統 AI 項目中的數據貢獻往往是一次性、不可追蹤的。但 OpenLedger 推出的 Datanets 模型,將數據集包裝為鏈上結構化資產,並圍繞三點展開:
(1)每個上傳的數據集都明確標記貢獻者身份、時間與用途,並記錄為可驗證鏈上事件;
(2)數據集可以根據使用需求進行組合、分片、授權,實現跨模型共享與使用控制;
(3)模型每次調用數據時,系統都會自動記錄調用路徑,並將激勵歸因至原始數據提供者。
數據不再是“後臺資源”,而是可以長期參與激勵循環的鏈上資產單元。
二、Payable AI:調用即支付,行為即價值
OpenLedger 的另一大核心設計是 Payable AI —— 將模型調用行為轉化為鏈上支付行為。開發者上傳模型後,可以自定義調用價格、激勵機制與預算限額,用戶在調用時自動觸發付費(積分或代幣),並將該行為記錄入 PoA(Proof of Attribution)軌跡。
這個結構改變了傳統“使用免費但沒有歸屬權”的模式:
(1)開發者可通過調用獲得穩定收入;
(2)調用者獲得的是透明的鏈上反饋與響應;
(3)數據集和提示詞的貢獻者也能間接獲得價值迴流。
這是鏈上勞動機制的一次升級 —— 模型不再是平臺的,調用也不再是匿名的。
三、協作式激勵網絡的多角色價值閉環
OpenLedger 構建的並不是一個“平臺調度參與者”的中心化機制,而是一個多邊協作網絡。每種身份都有參與路徑與收益方式:
(1)數據貢獻者通過 Datanets 獲取分潤;
(2)模型開發者通過調用獲得激勵;
(3)調用者付出積分,獲得服務;
(4)內容參與者通過 Yap、提示、反饋提升模型質量,獲得聲譽與激勵。
這是一張“以貢獻為價值單位”的網絡圖譜,鏈上每一個交互點,都是一次可量化、可被記錄、可參與激勵的行為。
如果你想理解“什麼是鏈上 AI 城市的經濟底層”,這可能是最值得參考的一種路徑:數據即資產、調用即支付、協作即增長。
#OpenLedger #COOKIE #OpenLedger動態系列 @OpenledgerHQ @cookiedotfun
查看原文
1.41萬
51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